鄭月嬌談眷糧發放

內容簡介

當年眷村居民人手一本眷補證,全名為「中華民國軍人眷屬身分補給證」,每月可憑此證向政府領取眷糧,依眷屬年齡分大中小口不同的比例配給。曾住在太武新村的鄭月嬌過去在農會工作,負責眷糧分配長達27年,她說:「早期眷糧是用一本簿子,上頭有糧票,第一張是米,第二張是麵粉,第三張是油,最後一張則是鹽,我每個月要將那些條子剪下來。」因為農會業務涵蓋桃園大溪的各個眷村,鄭月嬌對每戶人家都瞭若指掌,眷糧配送範圍包括太武新村、慈光一村、忠勤三村、慈祥二村、慈湖新城等,連復興鄉原住民部落也有送,她說:「山地人當兵志願留營,父母只要拿到眷補也能有米。老總統在的時候說:『只要米缸裡有米,就能餵飽孩子。』這即是以前配米的由來。」眷村當年的配米方式是拿糧票換米,一大早,自治會擴音器廣播通知居民排隊領米,不方便的人可以請左鄰右舍幫忙,或是月底再來一次。僑愛新村比較不一樣,他們準備一間矮房子存放米、油、鹽等,沒領到的居民自己再去搬回家。鄭月嬌說:「發放眷糧時,我早上六點就到倉庫上貨車,把米運到各個村村,五個員工負責開車、搬米等,我負責算帳發錢。」鄭月嬌表示,為什麼眷村媽媽這麼會做麵食,因為以前孩子多,配給到一袋麵粉可以做麵條、烙餅、饅頭吃,解決三餐又能省下買菜的錢。
材質
關鍵字
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