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琬婷
▍藝術家介紹
創作核心聚焦於隱微結構與潛規則在日常與教育場域中的生成、傳遞與內化過程。她將自身在國民與美術教育體系中的經驗作為切入口,結合田野採樣、集體創作與再詮釋的方法,將個人經驗與群體記憶並置,揭露那些往往被視為「理所當然」的規範如何滲入個體的表達之中。
作品「社會矯正術」與「優良的靜物畫」系列。其創作受到18世紀 Nicolas Andry de Boisregard 所著《預防和矯正姿態不良的兒童的矯正學藝術》啟發,思索教育和環境中無形的規訓力量。對她而言,「矯正」從醫學語境中解放,重新審視教育裡的規訓與集體期待,並轉化為藝術語言與空間裝置的實踐。
2025第一期
張乃仁
▍藝術家介紹
1987生於臺灣苗栗,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碩士班畢業。主要創作為錄像、動力裝置與複合媒材,關注自然原生與媒體之間的分裂與流變,時間之間的連結,物質與自身的感知關係,試著述說影像面對自然的種種鄉愁。
2025第一期
邱伶琳
▍藝術家介紹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,美術創作學系碩士班,作品涵蓋身體書寫、水墨語言與複合媒材。關注文化記憶、地方性、觀看方式與信仰等象徵結構,並在平面繪畫與空間裝置中,發展出跨媒材、多維度的創作語言。
創作從傳統水墨出發,討論繪畫的準備動作、筆跡與身体移動作為創作主體,將書寫的慣性與痕跡化為空間語彙。作品常以符號化的形式出現,混合不同素材與繪畫手感,思考「記憶如何被拾取與重構」,近年融入陶土媒材,將繪畫語言延伸至空間裝置之中,進行空間重組與身體位置的提問。
日常關注的,不只是圖像本身,而是繪畫行為與生命經驗彼此消磨的歷程。創作於我而言,是一種將反芻後的情感與感知轉化為「記憶塗本」的過程,是我理解世界與依附自身存在的方式。
2025第一期